(2009年4月29日)
同志们: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市隆重召开第八届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对三年来在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首先,我谨代表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向各位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各个模范集体、先进集体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全市劳动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下面,我谈两个问题:
一、三年来劳动竞赛工作回顾
市第七届劳模表彰大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劳动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409亿元,增长11.1%;工业总产值4091亿元,增长14.1%;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三年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深入开展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主要成效。三年来,全市职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实现(创造)经济价值近7亿元,劳动竞赛活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实现进一步提升我市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是竞赛规模不断扩大。三年来,全市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事业单位有12000多家,参加劳动竞赛的职工达140多万人次;开展省、市重点工程劳动竞赛项目23个,涉及职工近5万人次。开展技术技能比赛工种项目99个,直接参赛3万多人次,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55万人次。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投入经费60万元,历时半年,共开展了旅游、卫生、教育、邮政、电信、汽车维修、车工、焊工等行业(工种)67项技术技能竞赛,项目之多为历年之最。
二是竞赛水平不断提升。三年来,全市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和技术革新等活动,取得创新成果11842项。中山移动公司的两项创新成果分别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届获此奖项的单位。我市组队参加全国和省各项竞赛也屡获佳绩:荣获广东省安全知识竞赛冠军、粤港澳安全知识竞赛亚军、“全国职工节能环保知识竞赛”三等奖、全省企业班组安全建设亮点演示赛第三名、全国邮政专业知识竞赛总分第一名、5名选手荣获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一等奖。
三是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广大职工通过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三年来晋升为中级工的5230人,高级工7346人,获得省技术能手称号的34人、市技术能手称号的185人。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三年共有66.5万人次提合理化建议120万条,其中涉及节能降耗的合理化建议37.8万条。中山移动公司、中山市邮政局、中山嘉明电力公司共有4条合理化建议荣获“全国职工优秀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奖”。
四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市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了企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6091件,专利申请、授权量稳居全省第五。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37家,全省排第4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逾1000亿元。
(二)主要特点。三年来,我市劳动竞赛工作紧扣劳动竞赛“比学赶帮超”的特点,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两个核心,抓住三个层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劳动竞赛新路子。
围绕一个目标:“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2007年,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号召各级工会“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山“十一五”规划建功立业,组织广大职工以构建和谐中山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劳动竞赛活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中山的“助推器”。
把握两个核心:一是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三年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从人的本性特点和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市、镇区、企业三级劳动竞赛网络,突出广大职工的主体地位,使“更熟练,更标准,更优秀”成为全市广大职工的自觉要求,在劳动竞赛中唱响“劳动伟大,劳模光荣”的主旋律,营造崇尚劳动、崇扬劳模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广大职工积极体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素质,寻求自身发展。三年来,共推荐评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3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名 ,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5个,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1名,省“工人先锋号”15个,每年还赛出市十杰职工技术能手10名。二是把握提高效益的核心。劳动竞赛是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积极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载体。三年来,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先后开展了“开门红”、“百日竞赛”、“流动红旗”、“争创先进电工房、锅炉房”等效益型的竞赛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以“安全文明,节能降耗”为主题的“两房竞赛”活动,三年来共实现节电17610多万kwh,燃煤锅炉节标煤58800多吨,节约重油14040多吨,柴油6240多吨,价值9310多万元,为中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抓住三个层面: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劳动竞赛已成为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近三年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在全市(行业)、镇区(系统)、企业三个层面开展竞赛活动,实现了劳动竞赛重点突破、关键支撑、常态发展。
行业技能竞赛特色鲜明。三年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结合不同行业特色,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在工程建设系统以优质、高效、创新、快速、安全、廉洁为目标,开展了“六比六赛”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电力、交通、邮政、旅游、卫生、汽车维修等行业也分别举办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技术比武,提高了行业职工的技能水平。
镇区技能竞赛如火如荼。三年来,我市的小榄、石岐、黄圃、港口、南头、五桂山等镇区先后举办了职工技术运动会,倡导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广大职工“干中学、学中练、练中比、比中创”蔚然成风。大涌、沙溪、东凤等24个镇区结合区域特色经济,举办了红木雕刻、服装缝纫、家电安装等32个富有特色的镇区专业工种技能竞赛,受到了省总工会的高度评价。
企业技能竞赛常赛常新。我市各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营销竞赛”、“零质量事故竞赛”,以及“十佳员工”、“星级服务员”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劳动竞赛从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竞赛活动成为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树立企业市场品牌、促进经营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今后三年我市劳动竞赛工作意见
今后三年,我市劳动竞赛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构建“和谐中山”,实现我市“三促进一保持”的总体目标,团结和动员全市人民深入开展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促进我市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筑劳动竞赛工作大格局。
劳动竞赛活动是一项蕴含着丰富政治内涵和经济内涵的系统工程,各镇区、各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实施、职工全员参与”的劳动竞赛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构筑大竞赛格局,推动劳动竞赛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镇区、厂企三级劳动竞赛网络,广泛开展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者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搭建新的平台。
(二)注重三个结合,丰富和发展劳动竞赛内容。
一是要与全市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劳动竞赛活动内容丰富,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在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确定劳动竞赛活动的重点和主题。当前,要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重点,深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的竞赛活动。要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推进各行各业及重点工程项目劳动竞赛活动,实现劳动竞赛工作从平面向多维空间的发展。
二是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劳动竞赛要贴近企业实际,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按市场规律办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路子。要把劳动竞赛的成果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体现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体现在党委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和职工群众满意的“三满意”上,并按照“三满意”来检验劳动竞赛的实际效果。
三是要与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通过群众性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鼓励职工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和岗位技能,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致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把中山打造成为适宜创新的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坚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开展劳动竞赛,促进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充分发挥工会群众组织的优势和职工技协的技术优势,围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鼓励职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多出成果,同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建设节约型、环保型企业的各个方面,推动劳动竞赛工作有新的突破。
(四)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劳动竞赛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各镇区、各部门要大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把弘扬劳模精神贯穿于劳动竞赛的全过程,要在全社会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用劳动模范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全社会,让劳模精神作为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使职工群众学赶先进有着现实而生动的榜样,进而引导广大职工继续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为保增长促发展再立新功。
同志们,今后三年是我市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团结和动员全市人民为推动中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