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省总工会今天在我市召开广东工会构建“三工”联动服务模式中山现场推进会,这是对我市各级工会的极大鼓舞和鞭策。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开展“三工”联动情况作个汇报。
近年来,中山市总工会切实把推进枢纽型组织体系构建与推动工会工作转型、创新工会工作、创新职工服务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起“工会+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也就是“以工会为主导,以社工为承担,以义工为配合”的运作模式。实践表明,“三工”联动既丰富了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构建思路、推进路径和工作举措,又有效地整合了职工服务领域的服务资源;既强化和提升了职工服务手段和质量,又创新了职工服务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工会工作的改革创新。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汇报:
一、开展“三工”联动的主要做法
“三工”联动中的“工会”,既指工会组织,也指工会干部; “社工”既泛指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也指其从业工作者。工会作为项目发起人、策划人、指导人和监督人,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由专业的社工机构提出具体执行方案并落实执行措施;同时,通过工会组织牵头发动、工会义工总队的支持,由社工机构具体负责,招募组建功能对应的义工队伍,并由社工机构培训指导,围绕项目服务内容进行公益性配合。总的来说,“三工”联动的模式是组织上三方参与,机制上三方互动,力量上三方整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适应转型需要,以“三工”联动整合职工服务力量
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工会工作也要适应形势需要转型创新,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我们根据省总工会提出的把构建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作为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活动型、福利型工会向维权型、服务型工会转变的重要举措的要求,结合我市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部署和工会的职能,积极打造枢纽型组织体系,努力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工会枢纽型组织体系构建的理念、功能定位、推进路径和方法举措。我们坚持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同时也是联系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的理念,推动并形成了“1+2+N”的枢纽型组织体系构建格局。即推动建立1个既有群团组织又有社会组织特征的、涵盖服务职工和服务相关社会组织的枢纽型组织体系;“2”是指两个服务平台,一个是把“困难职工服务中心”升级为“职工服务中心”,成为“枢纽”基层工会职工服务站、面向广大职工的服务平台;另一个是成立“中山市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成为“枢纽”社会组织、面向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平台。“N”是指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的职工服务项目以及联系的社会组织。
职工服务项目“三工”联动模式的建立,既是我们对工会在枢纽型组织功能定位中职能的坚持,也是适应社会转型对工会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手段转型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市职工(包括异地务工人员)总数超过160万人。我们认为,工会囿于自身条件,传统的模式和手段已经难以承担社会转型对工会工作要求的需要,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服务职工。把适合社会组织参与的职工服务进行项目化运作,从服务理念、服务方法、服务内容,以及专业团队、运作机制、体系平台等方面构建起职工社会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将有利于为广大职工提供便利、及时、优质、专业的服务。“三工”联动实现了职工服务的社会动员,实现了优势互补,实现了组织性、专业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第二,打造服务载体,以“三工”联动设立职工服务项目
一是以服务职工而社会组织适合承担为项目的确定前提。目前,我们开展了3个项目,包括以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服务为内容的“中山市‘心灵港湾’职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项目;以职工帮扶、工伤(职业病)职工关爱、职业安康、维权支持、就业与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中山市工会社工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以发展职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山市五一工人艺术团”和“职工业余文艺创作工作室”项目。“心灵港湾”和“工会社工综合服务中心” 分别成为了第二和第三批“中山市社会管理创新观察项目”。
二是安排资金,公开招标。市总工会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我们制定《服务需求书》,对服务项目的总体要求、服务时间、项目团队、实施操作、场地安排及功能设置等内容都作了明确,并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规程,网上公开招投标。
三是明确“三工”联动为项目运作要求。我们要求项目承担机构必须组建起与服务内容相对应的义工队伍,成为工会义工总队的一个功能组别,并负责对义工进行培训指导。在服务内容设计上,适当增加工作量,倒逼承担机构只有通过义工的支持配合,才能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建立运作模式,以“三工”联动创新职工服务机制
我们通过“五个结合”,从机制、体系、队伍、品牌和带动作用等方面建立联动服务运作模式。
一是角色职责与各方协调相结合,形成“联动”的合作机制。明确工会作为组织策划者、监督者和裁判者的角色;明确社工机构项目承担的角色;明确义工公益性配合的角色。同时,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义工管理培训制度,制定服务内容联动执行方案等,为联动合作提供保障。
二是硬性平台与软性支持相结合,建立项目支撑的服务体系。我们要求每个项目都有实体的服务场所,以及相应的功能活动室。同时,编印宣传资料,设立无休热线电话,建立专业网站,及时发布服务内容,社工义工信息沟通共享等软性支持。形成线上线下、硬性软性、实体虚拟、市上镇区等多维度构成的服务支持体系。
三是专业要求与群众动员相结合,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社工义工队伍。我们建立考核机制,检查监督项目承担机构各项制度落实,支持社工机构做好义工招募、培训,使之能力与服务岗位要求相匹配。
四是服务职工与宣传工会相结合,创树工会职工服务品牌。以统一标识标志,统一形象进行项目宣传包装,利用多种媒介宣传项目,让广大职工对项目认知和接受,让服务项目为更多适合对象受惠,让社会更加关心、关注职工权益,叫响做实“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工会主动服务职工”的工作品牌。
五是示范带动与重点指导相结合,建立可复制的推广模式。从功能设置、管理制度、服务团队等方面,把项目建设成为可供各镇区、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学习借鉴的服务模式。目前,“心灵港湾”和“工会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向基层延伸的服务站正在稳步推进。
二、“三工”联动实践的主要成效
我们致力推动“三工”联动模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推动了工会工作的改革创新
“三工”联动的开展,对工会传统的工作模式、观念、理念转变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职工服务的社会动员、各方参与,使工会工作从部门层面上升到社会合作层面,形成党政支持、社会协同、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实践表明,“三工”联动对推动工会组织去行政化改革,创新工会工作,激发工会活力,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创新了工会职工服务
一是创新了服务手段。专业服务力量的外展、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更“接地气”,成为了职工服务的新手段。其工作机制中,定期了解、定期走访、定期访谈,直接接触、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及时掌握反映职工诉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使服务职工的触角真正深入到职工群众中,体现了重心下移。
二是深化了服务内涵。在工会视角下介入社工方法,使社工专业的理论、理念、方式、方法嵌入到传统的职工服务中,进一步深化了职工服务内涵。例如,“工会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在做好传统服务内容基础上,还派生出与之相关的“小心愿,由我圆” 、“职工服务直通车”、 “康复路·结伴行”等系列活动。
三是拓宽了服务领域。我们开展的“心灵港湾”服务项目,使工会在传统服务中又增加了心理服务方面的新内容,五一工人艺术团和职工文艺创作工作室项目,向职工提供了精神性、文化性、发展性服务。
四是提高了服务质量。“三工”联动的三方优势整合互补,以及社工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背景,使职工服务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有效地提高了职工服务质量。例如,通过对特困职工个案管理服务,使该群体的关爱措施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五是服务更具需求针对性。“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和“心灵港湾”都开展了定期、不定期的职工服务需求问卷调查,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为职工提供服务。同时,根据职工“生物钟”安排服务时间,使服务更加到位。
第三,增强了工会凝聚力和影响力,创树了工会服务品牌
实实在在的服务项目有效地扩大了职工受惠面,让更多的职工切身感受到工会组织的关爱,更好地发挥了工会作为“职工困难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第一监督人”的作用。同时,通过服务站点向基层的延伸、工会义工的广泛参与,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力量进一步拓展,从而大大提高了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认可度,扩大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
第四,带动了社会组织发展
一是通过“联动”购买服务扶持了社会组织发展。工会通过提出项目、提供资金,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是项目“联动”创造了社会组织成长平台。通过具体的操作实务,让社会组织在承担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积累经验,更加卓有成效地做好社会服务。
三是“联动”在传播公益文化的同时发展了义工组织。心灵港湾在联动服务中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一周一点心”职工心理义工队伍。“工会社工综合服务中心”也建立起家庭关爱、劳动和谐服务和职业安康等3支功能组别的义工队伍,新招募义工800多人,进一步壮大了工会义工组织和服务职工的力量。
三、建立“三工”联动模式的主要体会
通过“三工”联动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坚持导向是前提。职工服务项目要始终围绕工会的基本职能开展,坚持工会在职工服务项目中的主导作用,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要始终体现工会作用的发挥,才能方向不偏离,改革不缺位,永葆工会是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本色,担负起党赋予工会组织的历史使命。
第二,广泛动员是基础。职工服务项目在社工承担的基础上,引入义工参与配合,为义工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做好义工招募,建立起一支“拉得出,帮得实,打得响”的义工队伍,这是“三工”联动服务效果、社会效果体现的基础。
第三,服务团队是关键。拥有一支了解工会服务要求、专业技能过硬的社工服务团队,以及一支掌握相应技巧的义工队伍,才能围绕目标,开展好相应的服务。
第四,机制建立是保障。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从专业、高效和各方参与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品牌创树是手段。以做产品的思路进行项目的品牌形象设计和推广,对服务内容为服务对象认知接受,利于服务复制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六,提升服务是目的。服务项目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职工,必须坚持以是否提高了服务质量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四、继续推进“三工”联动模式的思路
一要选准项目,稳步扩容。根据职工的需求拓展服务项目,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研究职工最迫切需要的依法维权服务,积极探讨开展体现“依法、和谐、互动”原则的“三工”联动维权项目。目前,我们正在以三乡、古镇为试点,通过购买服务设立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站,探索建立可复制的职工维权服务新模式。
二要紧扣联动,健全机制。通过互动沟通,让社工组织准确把握工会工作要求,及时解决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落实好联动实施的各项制度性要求。
三要提高素质,增强本领。要打造本领过硬的工会干部、工会社工和工会义工三支队伍。工会干部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在熟悉工会业务同时,熟悉社会工作,支持工会干部考取社工资格证书。要加强社工、义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社工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注册管理、行为规范、知识更新和专家督导制度等。进一步做好义工招募、培训,使之能力与服务要求相适应。
四要建立体系,评价考核。根据工会工作特点,建立起科学客观的微观评价指标体系,对具体任务有量化指标。宏观评价应以“3个是否”为标准,即:是否提高了服务职工的质量;是否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是否创树了工会的服务品牌。保证服务项目按要求落到实处。
五要创树品牌,扩大影响。积极宣传服务项目,让广大职工对项目认知和接受,让更多适合对象受惠,让社会更加关心、关注职工权益。把项目实施变为服务职工、惠及职工、宣传职工、凝聚职工的具体行动,创树工会职工服务品牌。
六要做成精品,复制推广。围绕做实平台、做成体系、做好项目、做亮品牌为核心,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完善提高,建立可复制模式,在全市各镇区、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布点延伸“三工”联动服务。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探索建立“三工”联动运作模式,在创新职工服务机制中,推动了工会转型发展。今后,我们将按照继续推进的思路做深做细,努力建立起可复制的模式,更好地服务全市广大职工。